服务器技术与信息安全技术 技术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区别
信息安全的相关技术
在市场上比较流行,而又能够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安全产品大致有以下几类:
成都创新互联公司从2013年成立,先为洛隆等服务建站,洛隆等地企业,进行企业商务咨询服务。为洛隆企业网站制作PC+手机+微官网三网同步一站式服务解决您的所有建站问题。
◆ 用户身份认证:是安全的第一道大门,是各种安全措施可以发挥作用的前提,身份认证技术包括:静态密码、动态密码(短信密码、动态口令牌、手机令牌)、USB KEY、IC卡、数字证书、指纹虹膜等。
◆防火墙:防火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访问控制产品。它在内部网络与不安全的外部网络之间设置障碍,阻止外界对内部资源的非法访问,防止内部对外部的不安全访问。主要技术有:包过滤技术,应用网关技术,代理服务技术。防火墙能够较为有效地防止黑客利用不安全的服务对内部网络的攻击,并且能够实现数据流的监控、过滤、记录和报告功能,较好地隔断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连接。但它其本身可能存在安全问题,也可能会是一个潜在的瓶颈。
◆网络安全隔离:网络隔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隔离卡来实现的,一种是采用网络安全隔离网闸实现的。隔离卡主要用于对单台机器的隔离,网闸主要用于对于整个网络的隔离。这两者的区别可参见参考资料。网络安全隔离与防火墙的区别可参看参考资料。
◆安全路由器:由于WAN连接需要专用的路由器设备,因而可通过路由器来控制网络传输。通常采用访问控制列表技术来控制网络信息流。
◆虚拟专用网(VPN):虚拟专用网(VPN)是在公共数据网络上,通过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实现两个或多个可信内部网之间的互联。VPN的构筑通常都要求采用具有加密功能的路由器或防火墙,以实现数据在公共信道上的可信传递。
◆ 安全服务器:安全服务器主要针对一个局域网内部信息存储、传输的安全保密问题,其实现功能包括对局域网资源的管理和控制,对局域网内用户的管理,以及局域网中所有安全相关事件的审计和跟踪。
◆ 电子签证机构--CA和PKI产品:电子签证机构(CA)作为通信的第三方,为各种服务提供可信任的认证服务。CA可向用户发行电子签证证书,为用户提供成员身份验证和密钥管理等功能。PKI产品可以提供更多的功能和更好的服务,将成为所有应用的计算基础结构的核心部件。
◆ 安全管理中心:由于网上的安全产品较多,且分布在不同的位置,这就需要建立一套集中管理的机制和设备,即安全管理中心。它用来给各网络安全设备分发密钥,监控网络安全设备的运行状态,负责收集网络安全设备的审计信息等。
◆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检测,作为传统保护机制(比如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的有效补充,形成了信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反馈链。
◆入侵防御系统(IPS):入侵防御,入侵防御系统作为IDS很好的补充,是信息安全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的计算机网络硬件。
◆安全数据库:由于大量的信息存储在计算机数据库内,有些信息是有价值的,也是敏感的,需要保护。安全数据库可以确保数据库的完整性、可靠性、有效性、机密性、可审计性及存取控制与用户身份识别等。
◆ 安全操作系统:给系统中的关键服务器提供安全运行平台,构成安全WWW服务,安全FTP服务,安全SMTP服务等,并作为各类网络安全产品的坚实底座,确保这些安全产品的自身安全。
◆DG图文档加密:能够智能识别计算机所运行的涉密数据,并自动强制对所有涉密数据进行加密操作,而不需要人的参与。体现了安全面前人人平等。从根源解决信息泄密
信息安全行业中的主流技术如下: 1、病毒检测与清除技术 2、安全防护技术 包含网络防护技术(防火墙、UTM、入侵检测防御等);应用防护技术(如应用程序接口安全技术等);系统防护技术(如防篡改、系统备份与恢复技术等),防止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手段进入内部网络,访问内部资源,保护内部网络操作环境的相关技术。 3、安全审计技术 包含日志审计和行为审计,通过日志审计协助管理员在受到攻击后察看网络日志,从而评估网络配置的合理性、安全策略的有效性,追溯分析安全攻击轨迹,并能为实时防御提供手段。通过对员工或用户的网络行为审计,确认行为的合规性,确保信息及网络使用的合规性。 4、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 对信息系统中的流量以及应用内容进行二至七层的检测并适度监管和控制,避免网络流量的滥用、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的传播。 5、解密、加密技术 在信息系统的传输过程或存储过程中进行信息数据的加密和解密。 6、身份认证技术 用来确定访问或介入信息系统用户或者设备身份的合法性的技术,典型的手段有用户名口令、身份识别、PKI 证书和生物认证等。
信息安全服务
信息安全服务是指为确保信息和信息系统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所提供的信息技术专业服务,包括对信息系统安全的的咨询、集成、监理、测评、认证、运维、审计、培训和风险评估、容灾备份、应急响应等工作 信息安全可以建立、采取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内的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及应用等不因偶然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保障信息系统能够连续、正常运行。
一个安全有效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同时支持机密性、真实性、可控性、可用性这四个核心安全属性,而提供信息安全业务的基本目标就是帮助信息系统实现上述全部或大部分内容。 电子商务安全从整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计算机网络安全和商务交易安全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容包括:
(1)未进行操作系统相关安全配置
不论采用什么操作系统,在缺省安装的条件下都会存在一些安全问题,只有专门针对操作系统安全性进行相关的和严格的安全配置,才能达到一定的安全程度。千万不要以为操作系统缺省安装后,再配上很强的密码系统就算作安全了。网络软件的漏洞和“后门” 是进行网络攻击的首选目标。
(2)未进行CGI程序代码审计
如果是通用的CGI问题,防范起来还稍微容易一些,但是对于网站或软件供应商专门开发的一些CGI程序,很多存在严重的CGI问题,对于电子商务站点来说,会出现恶意攻击者冒用他人账号进行网上购物等严重后果。
(3)拒绝服务(DoS,Denial of Service)攻击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对网站的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DoS或DDoS对网站的威胁越来越大。以网络瘫痪为目标的袭击效果比任何传统的恐怖主义和战争方式都来得更强烈,破坏性更大,造成危害的速度更快,范围也更广,而袭击者本身的风险却非常小,甚至可以在袭击开始前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使对方没有实行报复打击的可能。
(4)安全产品使用不当
虽然不少网站采用了一些网络安全设备,但由于安全产品本身的问题或使用问题,这些产品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很多安全厂商的产品对配置人员的技术背景要求很高,超出对普通网管人员的技术要求,就算是厂家在最初给用户做了正确的安装、配置,但一旦系统改动,需要改动相关安全产品的设置时,很容易产生许多安全问题。
(5)缺少严格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网络安全最重要的还是要思想上高度重视,网站或局域网内部的安全需要用完备的安全制度来保障。建立和实施严密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制度与策略是真正实现网络安全的基础。
(二)计算机商务交易安全的内容包括:
(1)窃取信息
由于未采用加密措施,数据信息在网络上以明文形式传送,入侵者在数据包经过的网关或路由器上可以截获传送的信息。通过多次窃取和分析,可以找到信息的规律和格式,进而得到传输信息的内容,造成网上传输信息泄密。
(2)篡改信息
当入侵者掌握了信息的格式和规律后,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将网络上传送的信息数据在中途修改,然后再发向目的地。这种方法并不新鲜,在路由器或网关上都可以做此类工作。
(3)假冒
由于掌握了数据的格式,并可以篡改通过的信息,攻击者可以冒充合法用户发送假冒的信息或者主动获取信息,而远端用户通常很难分辨。
(4)恶意破坏
由于攻击者可以接入网络,则可能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修改,掌握网上的机要信息,甚至可以潜入网络内部,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技术特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传输和处理商业信息。因此,电子商务安全问题的对策从整体上可分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措施和商务交易安全措施两大部分。
1.计算机网络安全措施
计算机网络安全措施主要包括保护网络安全、保护应用服务安全和保护系统安全三个方面,各个方面都要结合考虑安全防护的物理安全、防火墙、信息安全、Web安全、媒体安全等等。
(一)保护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是为保护商务各方网络端系统之间通信过程的安全性。保证机密性、完整性、认证性和访问控制性是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保护网络安全的主要措施如下:
(1)全面规划网络平台的安全策略。
(2)制定网络安全的管理措施。
(3)使用防火墙。
(4)尽可能记录网络上的一切活动。
(5)注意对网络设备的物理保护。
(6)检验网络平台系统的脆弱性。
(7)建立可靠的识别和鉴别机制。
(二)保护应用安全。
保护应用安全,主要是针对特定应用(如Web服务器、网络支付专用软件系统)所建立的安全防护措施,它独立于网络的任何其他安全防护措施。虽然有些防护措施可能是网络安全业务的一种替代或重叠,如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在应用层上对网络支付结算信息包的加密,都通过IP层加密,但是许多应用还有自己的特定安全要求。
由于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层对安全的要求最严格、最复杂,因此更倾向于在应用层而不是在网络层采取各种安全措施。
虽然网络层上的安全仍有其特定地位,但是人们不能完全依靠它来解决电子商务应用的安全性。应用层上的安全业务可以涉及认证、访问控制、机密性、数据完整性、不可否认性、Web安全性、EDI和网络支付等应用的安全性。
(三)保护系统安全。
保护系统安全,是指从整体电子商务系统或网络支付系统的角度进行安全防护,它与网络系统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各种应用软件等互相关联。涉及网络支付结算的系统安全包含下述一些措施:
(1)在安装的软件中,如浏览器软件、电子钱包软件、支付网关软件等,检查和确认未知的安全漏洞。
(2)技术与管理相结合,使系统具有最小穿透风险性。如通过诸多认证才允许连通,对所有接入数据必须进行审计,对系统用户进行严格安全管理。
(3)建立详细的安全审计日志,以便检测并跟踪入侵攻击等。
商务交易安全则紧紧围绕传统商务在互联网络上应用时产生的各种安全问题,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础上,如何保障电子商务过程的顺利进行。
各种商务交易安全服务都是通过安全技术来实现的,主要包括加密技术、认证技术和电子商务安全协议等。
(一)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是电子商务采取的基本安全措施,交易双方可根据需要在信息交换的阶段使用。加密技术分为两类,即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1)对称加密。
对称加密又称私钥加密,即信息的发送方和接收方用同一个密钥去加密和解密数据。它的最大优势是加/解密速度快,适合于对大数据量进行加密,但密钥管理困难。如果进行通信的双方能够确保专用密钥在密钥交换阶段未曾泄露,那么机密性和报文完整性就可以通过这种加密方法加密机密信息、随报文一起发送报文摘要或报文散列值来实现。
(2)非对称加密。
非对称加密又称公钥加密,使用一对密钥来分别完成加密和解密操作,其中一个公开发布(即公钥),另一个由用户自己秘密保存(即私钥)。信息交换的过程是:甲方生成一对密钥并将其中的一把作为公钥向其他交易方公开,得到该公钥的乙方使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加密后再发送给甲方,甲方再用自己保存的私钥对加密信息进行解密。
(二)认证技术。
认证技术是用电子手段证明发送者和接收者身份及其文件完整性的技术,即确认双方的身份信息在传送或存储过程中未被篡改过。
(1)数字签名。
数字签名也称电子签名,如同出示手写签名一样,能起到电子文件认证、核准和生效的作用。其实现方式是把散列函数和公开密钥算法结合起来,发送方从报文文本中生成一个散列值,并用自己的私钥对这个散列值进行加密,形成发送方的数字签名;然后,将这个数字签名作为报文的附件和报文一起发送给报文的接收方;报文的接收方首先从接收到的原始报文中计算出散列值,接着再用发送方的公开密钥来对报文附加的数字签名进行解密;
(2)数字证书。
数字证书是一个经证书授权中心数字签名的包含公钥拥有者信息以及公钥的文件数字证书的最主要构成包括一个用户公钥,加上密钥所有者的用户身份标识符,以及被信任的第三方签名第三方一般是用户信任的证书权威机构(CA),如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用户以安全的方式向公钥证书权威机构提交他的公钥并得到证书,然后用户就可以公开这个证书。任何需要用户公钥的人都可以得到此证书,并通过相关的信任签名来验证公钥的有效性。数字证书通过标志交易各方身份信息的一系列数据,提供了一种验证各自身份的方式,用户可以用它来识别对方的身份。
(三)电子商务的安全协议。
除上文提到的各种安全技术之外,电子商务的运行还有一套完整的安全协议。比较成熟的协议有SET、SSL等。
(1)安全套接层协议SSL。
SSL协议位于传输层和应用层之间,由SSL记录协议、SSL握手协议和SSL警报协议组成的。SSL握手协议被用来在客户与服务器真正传输应用层数据之前建立安全机制。当客户与服务器第一次通信时,双方通过握手协议在版本号、密钥交换算法、数据加密算法和Hash算法上达成一致,然后互相验证对方身份,最后使用协商好的密钥交换算法产生一个只有双方知道的秘密信息,客户和服务器各自根据此秘密信息产生数据加密算法和Hash算法参数。SSL记录协议根据SSL握手协议协商的参数,对应用层送来的数据进行加密、压缩、计算消息鉴别码MAC,然后经网络传输层发送给对方。SSL警报协议用来在客户和服务器之间传递SSL出错信息。
(2)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T。
SET协议用于划分与界定电子商务活动中消费者、网上商家、交易双方银行、信用卡组织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给定交易信息传送流程标准。SET主要由三个文件组成,分别是SET业务描述、SET程序员指南和SET协议描述。SET协议保证了电子商务系统的机密性、数据的完整性、身份的合法性。
SET协议是专为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的。它位于应用层,其认证体系十分完善,能实现多方认证。在SET的实现中,消费者帐户信息对商家来说是保密的。但是SET协议十分复杂,交易数据需进行多次验证,用到多个密钥以及多次加密解密。而且在SET协议中除消费者与商家外,还有发卡行、收单行、认证中心、支付网关等其它参与者。 信息安全工程的监理是在信息安全工程的开发采购阶段和交付实施阶段为业主单位提供的信息安全保障服务。主要是在项目准备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项目验收阶段通过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协调,来促使信息安全工程以科学规范的流程,在一定的成本范围内,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实现项目预期的信息安全目标。
信息安全工程监理的信息安全工程监理模型由三部分组成,即咨询监理支撑要素(组织结构、设施设备、安全保障知识、质量管理)、监理咨询阶段过程和控制管理措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即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
信息安全技术有哪些
信息安全技术主要包括以下这些:
信息获取技术:信息获取技术分为主动获取技术和被动获取技术。主动获取技术通过向网络注入数据包后的反馈来获取信息,这种技术接入方式简单,能够获取广泛的信息,但会对网络造成额外负荷。被动获取技术是在网络出入口上通过旁路侦听的方式获取网络信息,其特点是接入需要网络管理者的协作,获取的内容仅限于进出本地网络的数据流,不会对网络造成额外流量,目前大多数网关型内容安全产品都采用被动方式获取网络信息。
信息内容分析与识别技术:想要防止非法内容出现在应用中,首先要求内容安全设备能够识别出非法内容,主要包括文字、声音、图像、图形的识别。识别的准确度和速度是其中的重要指标。文字识别包括关键字、特征词、属性词的识别,语法、语义、语用的识别,主题、立场、属性的识别等。文字识别涉及的技术有串匹配、规则匹配、聚类算法、自然语言处理等。目前的反垃圾邮件、网页内容过滤产品等基本上都采用基于文字的识别方法。基于内容的音频和视频信息检索是当前多媒体数据库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现在相关的音视、视频和图像内容识别分析技术已经部分进入实用阶段,主要用于影视盗版监查、广告监播、色情图片监查等。
内容分级技术:信息内容分级的主要作用是对国家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中明确的禁载内容,通过过滤、屏蔽等技术手段使其无法在互联网传播,对于不违反法律,但是可能对国家、社会、公司、家庭和个人容易造成某些不利影响或伤害的内容,或者只允许特定人群查阅的内容,按明确详细的规则予以分类处理;方便受众在接受信息前熟悉该信息的安全级别,保证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为保护未成年人,可以安装一些过滤软件,以隔离对未成年人造成伤害的信息。
信息过滤技术:对于识别出的非法信息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后续处理,阻止或中断用户对其访问,过滤是常用的阻断方式。信息过滤技术主要包括基于URL的站点过滤技术、基于内容关键字的过滤技术、基于URL内容关键字的过滤技术、基于图像识别的过滤技术、倾向性过滤技术和几种技术结合的组合过滤技术。目前对倾向性过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较少。
内容审计技术:内容审计主要指对与安全有关活动的相关信息进行识别、记录、存储和分析;审计结果用于检查网络上发生了哪些与安全有关的活动。它通过记录用户访问的所有资源和所有访问过程,实现对网络的动态实时监控,为用户事后取证提供手段,也为信息安全的
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学什么
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主要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Windows系统的安全防护、网络攻防技术、Linux服务器配置与管理、网络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专业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下的一级学科,其所包含的知识却远不止计算机,还有通信、数学、密码学、管理等方面的多方面的知识。
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
网络信息类企事业单位:网络信息安全风险检测和评估、网络安全系统设计与开发,信息安全管理、网络系统构建、管理和维护,服务器配置与管理、企业网站及软件开发与维护。
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机关、国家安全部门、银行、金融、证券、通信领域从事各类信息安全系统、计算机安全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在IT领域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信息安全技术应用
信息安全与信息安全技术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
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从广义来说,凡是涉及到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
信息安全的实现目标
◆ 真实性:对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能对伪造来源的信息予以鉴别。
◆ 保密性:保证机密信息不被窃听,或窃听者不能了解信息的真实含义。
◆ 完整性:保证数据的一致性,防止数据被非法用户篡改。
◆ 可用性:保证合法用户对信息和资源的使用不会被不正当地拒绝。
◆ 不可抵赖性: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防止用户否认其行为,这一点在电子商务中是极其重要的。
◆ 可控制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
◆ 可审查性:对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
主要的信息安全威胁
◆ 窃取:非法用户通过数据窃听的手段获得敏感信息。
◆ 截取:非法用户首先获得信息,再将此信息发送给真实接收者。
◆ 伪造:将伪造的信息发送给接收者。
◆ 篡改:非法用户对合法用户之间的通讯信息进行修改,再发送给接收者。
◆ 拒绝服务攻击:攻击服务系统,造成系统瘫痪,阻止合法用户获得服务。
◆ 行为否认:合法用户否认已经发生的行为。
◆ 非授权访问:未经系统授权而使用网络或计算机资源。
◆ 传播病毒:通过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其破坏性非常高,而且用户很难防范。
信息安全威胁的主要来源
◆ 自然灾害、意外事故;
◆ 计算机犯罪;
◆ 人为错误,比如使用不当,安全意识差等;
◆ "黑客" 行为;
◆ 内部泄密;
◆ 外部泄密;
◆ 信息丢失;
◆ 电子谍报,比如信息流量分析、信息窃取等;
◆ 信息战;
◆ 网络协议自身缺陷缺陷,例如TCP/IP协议的安全问题等等。
信息安全策略
信息安全策略是指为保证提供一定级别的安全保护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实现信息安全,不但靠先进的技术,而且也得靠严格的安全管理,法律约束和安全教育:
◆ 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是网络安全的根本保证。用户对自身面临的威胁进行风险评估,决定其所需要的安全服务种类,选择相应的安全机制,然后集成先进的安全技术,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安全系统;
◆ 严格的安全管理。各计算机网络使用机构,企业和单位应建立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合适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加强用户管理和授权管理,建立安全审计和跟踪体系,提高整体网络安全意识;
◆ 制订严格的法律、法规。计算机网络是一种新生事物。它的许多行为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导致网络上计算机犯罪处于无序状态。面对日趋严重的网络上犯罪,必须建立与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非法分子慑于法律,不敢轻举妄动。
信息安全涉及的主要问题
◆ 网络攻击与攻击检测、防范问题
◆ 安全漏洞与安全对策问题
◆ 信息安全保密问题
◆ 系统内部安全防范问题
◆ 防病毒问题
◆ 数据备份与恢复问题、灾难恢复问题
信息安全技术简介
目前,在市场上比较流行,而又能够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安全产品大致有以下几类:
◆ 防火墙:防火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访问控制产品。它在内部网络与不安全的外部网络之间设置障碍,阻止外界对内部资源的非法访问,防止内部对外部的不安全访问。主要技术有:包过滤技术,应用网关技术,代理服务技术。防火墙能够较为有效地防止黑客利用不安全的服务对内部网络的攻击,并且能够实现数据流的监控、过滤、记录和报告功能,较好地隔断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连接。但它其本身可能存在安全问题,也可能会是一个潜在的瓶颈。
◆ 安全路由器:由于WAN连接需要专用的路由器设备,因而可通过路由器来控制网络传输。通常采用访问控制列表技术来控制网络信息流。
◆ 虚拟专用网(VPN):虚拟专用网(VPN)是在公共数据网络上,通过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实现两个或多个可信内部网之间的互联。VPN的构筑通常都要求采用具有加密功能的路由器或防火墙,以实现数据在公共信道上的可信传递。
◆ 安全服务器:安全服务器主要针对一个局域网内部信息存储、传输的安全保密问题,其实现功能包括对局域网资源的管理和控制,对局域网内用户的管理,以及局域网中所有安全相关事件的审计和跟踪。
◆ 电子签证机构--CA和PKI产品:电子签证机构(CA)作为通信的第三方,为各种服务提供可信任的认证服务。CA可向用户发行电子签证证书,为用户提供成员身份验证和密钥管理等功能。PKI产品可以提供更多的功能和更好的服务,将成为所有应用的计算基础结构的核心部件。
◆ 用户认证产品:由于IC卡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IC卡被更为广泛地用于用户认证产品中,用来存储用户的个人私钥,并与其它技术如动态口令相结合,对用户身份进行有效的识别。同时,还可利用IC卡上的个人私钥与数字签名技术结合,实现数字签名机制。随着模式识别技术的发展,诸如指纹、视网膜、脸部特征等高级的身份识别技术也将投入应用,并与数字签名等现有技术结合,必将使得对于用户身份的认证和识别更趋完善。
◆ 安全管理中心:由于网上的安全产品较多,且分布在不同的位置,这就需要建立一套集中管理的机制和设备,即安全管理中心。它用来给各网络安全设备分发密钥,监控网络安全设备的运行状态,负责收集网络安全设备的审计信息等。
◆ 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检测,作为传统保护机制(比如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的有效补充,形成了信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反馈链。
◆ 安全数据库:由于大量的信息存储在计算机数据库内,有些信息是有价值的,也是敏感的,需要保护。安全数据库可以确保数据库的完整性、可靠性、有效性、机密性、可审计性及存取控制与用户身份识别等。
◆ 安全操作系统:给系统中的关键服务器提供安全运行平台,构成安全WWW服务,安全FTP服务,安全SMTP服务等,并作为各类网络安全产品的坚实底座,确保这些安全产品的自身安全。
参考资料:
通过以上你搞懂了信息安全,接下来告诉你网路与信心安全,它是个学科的专业,我的一个朋友的专业就是网络与信息安全,(你区别以下就行了 )我估计网络与信息安全是信息安全的一个分支。
网路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转)
---- 近几年来,Internet技术日趋成熟,已经开始了从以提供和保证网络联通性为主要目标的第一代Internet技术向以提供网络数据信息服务为特征的第二代Internet技术的过渡。与此同时,数以万计的商业公司、政府机构在多年的犹豫、观望之后,意识到采用Internet技术并使企业数据通信网络成为Internet的延伸已成为发展趋势。这使得企业数据网络正迅速地从以封闭型的专线、专网为特征的第二代技术转向以Internet互联技术为基础的第三代企业信息网络。所有这些,都促使了计算机网络互联技术迅速的大规模使用。
----众所周知,作为全球使用范围最大的信息网,Internet自身协议的开放性极大地方便了各种计算机连网,拓宽了共享资源。但是,由于在早期网络协议设计上对安全问题的忽视,以及在使用和管理上的无政府状态,逐渐使Internet自身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与它有关的安全事故屡有发生。对网络安全的威胁主要表现在:非授权访问、冒充合法用户、破坏数据完整性、干扰系统正常运行、利用网络传播病毒、线路窃听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对与Internet互连所带来的安全性问题予以足够重视。
防火墙
----“防火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安全技术,其特征是通过在网络边界上建立相应的网络通信监控系统,达到保障网络安全的目的。防火墙型安全保障技术假设被保护网络具有明确定义的边界和服务,并且网络安全的威胁仅来自外部网络,进而通过监测、限制、更改跨越“火墙”的数据流,通过尽可能地对外部网络屏蔽有关被保护网络的信息、结构,实现对网络的安全保护。
----“防火墙”技术是通过对网络作拓扑结构和服务类型上的隔离来加强网络安全的一种手段。它所保护的对象是网络中有明确闭合边界的一个网块。它的防范对象是来自被保护网块外部的对网络安全的威胁。所谓“防火墙”则是综合采用适当技术在被保护网络周边建立的分隔被保护网络与外部网络的系统。可见,防火墙技术最适合于在企业专网中使用,特别是在企业专网与公共网络互连时使用。
----建立“防火墙”是在对网络的服务功能和拓扑结构仔细分析的基础上,在被保护网络周边通过专用软件、硬件及管理措施的综合,对跨越网络边界和信息提供监测、控制甚至修改的手段。实现防火墙所用的主要技术有数据包过滤、应用网关(Application Gateway)和代理服务器(Proxy Server)等。在此基础上合理的网络拓扑结构及有关技术(在位置和配置上)的适度使用也是保证防火墙有效使用的重要因素。
加密型网络安全技术
----通常网络系统安全保障的实现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以防火墙技术为代表的被动防卫型和建立在数据加密、用户授权确认机制上的开放型网络安全保障系统。
----以数据加密和用户确认为基础的开放型安全保障技术是普遍适用的,是对网络服务影响较小的一种途径,并可望成为网络安全问题的最终的一体化解决途径。这一类技术的特征是利用现代的数据加密技术来保护网络系统中包括用户数据在内的所有数据流。只有指定的用户或网络设备才能够解译加密数据,从而在不对网络环境作特殊要求的前提下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安全的两大要求(网络服务的可用性和信息的完整性)。这类技术一般不需要特殊的网络拓扑结构的支持,因而实施代价主要体现在软件的开发和系统运行维护等方面。这类方法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不对所经过的网络路径的安全程度作要求(因而不会受之影响),从而真正实现网络通信过程的端到端的安全保障。目前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以不同方法实施的这一类安全保障系统。但是由于大部分数据加密算法源于美国,并且受到美国出口管制法的限制而无法在以国际化为特征的 Internet网络上大规模使用,因而目前以这一途径实现的系统大多局限在应用软件层次。在网络层次上应用和实现的网络一般相对规模较小,限制了以此作为基础的全面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产生。但预计在未来3~5年内,这一类型的网络安全保障系统有希望成为网络安全的主要实现方式。
----1. 分类
----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分为三类,即对称型加密、不对称型加密和不可逆加密。
----对称型加密使用单个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或解密,其特点是计算量小、加密效率高。但是此类算法在分布式系统上使用较为困难,主要是密钥管理困难,使用成本较高,保安性能也不易保证。这类算法的代表是在计算机专网系统中广泛使用的DES(Digital Encryption Standard)算法。
----不对称型加密算法也称公用密钥算法,其特点是有二个密钥(即公用密钥和私有密钥),只有二者搭配使用才能完成加密和解密的全过程。由于不对称算法拥有两个密钥,它特别适用于分布式系统中的数据加密,在Internet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公用密钥在网上公布,为数据源对数据加密使用,而用于解密的相应私有密钥则由数据的收信方妥善保管。
----不对称加密的另一用法称为“数字签名(Digital signature)”,即数据源使用其密钥对数据的校验和(Check Sum)或其他与数据内容有关的变量进行加密,而数据接收方则用相应的公用密钥解读“数字签名”,并将解读结果用于对数据完整性的检验。在网络系统中得到应用的不对称加密算法有RSA算法和美国国家标准局提出的DSA算法(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不对称加密法在分布式系统中应用时需注意的问题是如何管理和确认公用密钥的合法性。
----不可逆加密算法的特征是加密过程不需要密钥,并且经过加密的数据无法被解密,只有同样的输入数据经过同样的不可逆加密算法才能得到相同的加密数据。不可逆加密算法不存在密钥保管和分发问题,适合在分布式网络系统上使用,但是其加密计算工作量相当可观,所以通常用于数据量有限的情形下的加密,如计算机系统中的口令就是利用不可逆算法加密的。近来随着计算机系统性能的不断改善,不可逆加密的应用逐渐增加。在计算机网络中应用较多的有RSA公司发明的MD5算法和由美国国家标准局建议的可靠不可逆加密标准(SHS:Secure Hash Standard)。
----2. 应用
----加密技术用在网络安全方面通常有两种形式,即面向网络或面向应用服务。
----前者通常工作在网络层或传输层,使用经过加密的数据包传送、认证网络路由及其他网络协议所需的信息,从而保证网络的连通性和可用性不受损害。在网络层上实现的加密技术对于网络应用层的用户通常是透明的。此外,通过适当的密钥管理机制,使用这一方法还可以在公用的互连网络上建立虚拟专用网络,并保障虚拟专用网上信息的安全性。SKIP协议即是近来IETF在这一方面努力的结果。
----面向网络应用服务的加密技术,则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加密技术的使用方法,例如使用Kerberos服务的Telnet、NFS、Rlogin等,以及用作电子邮件加密的PEM(Privacy Enhanced Mail)和PGP(Pretty Good Privacy)。这一类加密技术的优点在于实现相对较为简单,不需要对电子信息(数据包)所经过的网络的安全性能提出特殊要求,对电子邮件数据实现了端到端的安全保障。
漏洞扫描技术
----漏洞扫描是自动检测远端或本地主机安全脆弱点的技术。它查询TCP/IP端口,并纪录目标的响应,收集关于某些特定项目的有用信息,如正在进行的服务,拥有这些服务的用户,是否支持匿名登录,是否有某些网络服务需要鉴别等。这项技术的具体实现就是安全扫描程序。
----早期的扫描程序是专门为Unix系统编写的,随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现在很多操作系统都支持TCP/IP,因此,几乎每一种平台上都出现了扫描程序。扫描程序对提高Internet安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任何一个现有的平台上都有几百个熟知的安全脆弱点。人工测试单台主机的这些脆弱点要花几天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必须不断进行获取、编译或运行代码的工作。这个过程需要重复几百次,既慢又费力且容易出错。而所有这些努力,仅仅是完成了对单台主机的检测。更糟糕的是,在完成一台主机的检测后,留下了一大堆没有统一格式的数据。在人工检测后,又不得不花几天的时间来分析这些变化的数据。而扫描程序可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解决这些问题。扫描程序开发者利用可得到的常用攻击方法,并把它们集成到整个扫描中。输出的结果格式统一,容易参考和分析。
----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出:扫描程序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它可以用来为审计收集初步的数据。如同一杆霰弹猎枪,它可以快速而无痛苦地在大范围内发现已知的脆弱点。
----在扫描程序的发展中,已有的扫描程序大约有几十种,有的快捷小巧,能够很好地实现某个单一功能;有的功能完善,界面友好,曾经名噪一时。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的扫描程序有NSS、Strobe、SATAN、Ballista、Jakal、 IdentTCPscan、Ogre、WebTrends Security Scanner、CONNECT、FSPScan、XSCAN、 ISS。
入侵检测技术
----人们发现只从防御的角度构造安全系统是不够的。因此,人们开始寻求其他途径来补充保护网络的安全,系统脆弱性评估及入侵检测的研究课题便应运而生。入侵检测可被定义为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上的恶意使用行为进行识别和响应的处理过程。它不仅检测来自外部的入侵行为,同时也指内部用户的未授权活动。入侵检测应用了以攻为守的策略,它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有可能用来发现合法用户滥用特权,还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追究入侵者法律责任的有效证据。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国外就有一些研究机构及学校着手有关系统脆弱性分类的研究,如Information Science Institute、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ies 以及UC Davis Computer Security Lab等。系统脆弱性的研究一方面因为 Internet的迅速膨胀,另一方面因为入侵检测的兴起。对入侵检测的研究机构也有不少,其中有 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 的Computer Science Laboratory(SRI/CSL), Purdue University 的 COAST (Computer Operations Audit and Security Technology)研究小组,以及美国国家能源部的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等机构。系统脆弱性的研究目前仍不很成熟,因为系统脆弱性的涵盖面很广,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对于脆弱性的分类也会因新的漏洞被发现而相应地发展补充,所以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另外,针对不同的目的也要求分类方法有所差别。对于入侵检测的研究,从早期的审计跟踪数据分析,到实时入侵检测系统,到目前应用于大型网络和分布式系统,基本上已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相应理论的课题。
----(1) 从具体的检测方法上,将检测系统分为基于行为的和基于知识的两类。
----基于行为的检测指根据使用者的行为或资源使用状况的正常程度来判断是否发生入侵,而不依赖于具体行为是否出现来检测,即建立被检测系统正常行为的参考库,并通过与当前行为进行比较来寻找偏离参考库的异常行为。例如一般在白天使用计算机的用户,如果他突然在午夜注册登录,则被认为是异常行为,有可能是某入侵者在使用。基于行为的检测也被称为异常检测(Anomaly Detection)。
----基于知识的检测指运用已知攻击方法,根据已定义好的入侵模式,通过判断这些入侵模式是否出现来判断。因为很大一部分入侵是利用了系统的脆弱性,通过分析入侵过程的特征、条件、排列以及事件间关系,具体描述入侵行为的迹象。这些迹象不仅对分析已经发生的入侵行为有帮助,而且对即将发生的入侵也有警戒作用,因为只要部分满足这些入侵迹象就意味着可能有入侵发生。基于知识的检测也被称为误用检测(Misuse Detection)。
----(2) 根据检测系统所分析的原始数据不同,可入侵检测分为来自系统日志和网络数据包两种。
----操作系统的日志文件中包含了详细的用户信息和系统调用数据,从中可分析系统是否被侵入以及侵入者留下的痕迹等审计信息。随着Internet的推广,网络数据包逐渐成为有效且直接的检测数据源,因为数据包中同样也含有用户信息。入侵检测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主机系统的日志文件分析上。因为用户对象局限于本地用户,随着分布式大型网络的推广,用户可随机地从不同客户机上登录,主机间也经常需要交换信息。尤其是Internet的广泛应用,据统计入侵行为大多数发生在网络上。这样就使入侵检测的对象范围也扩大至整个网络。
----在现有的实用系统中,还可根据系统运行特性分为实时检测和周期性检测,以及根据检测到入侵行为后是否采取相应措施而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对于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可用下图表示:
----以上仅对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若干技术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与计算机黑客的斗争,是一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过程。尤其在最近一年里,黑客的行为表现得更为组织化、规模化,其技术水平普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想要在这场此消彼长的斗争中保持主动,那么就必须保持一支专业队伍,不断跟踪黑客技术,研究其行为特点,提出自己的反黑客理论及方法,通过深入研究黑客技术,有效地提高系统的管理和应用水平。
当前题目:服务器技术与信息安全技术 技术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区别
网站网址:http://pcwzsj.com/article/dddgsp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