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详解推进IPv6规模部署:要在顶级域名上获解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正式宣告了全面部署IPv6时代的来临。

创新互联公司专业为企业提供竹溪网站建设、竹溪做网站、竹溪网站设计、竹溪网站制作等企业网站建设、网页设计与制作、竹溪企业网站模板建站服务,十载竹溪做网站经验,不只是建网站,更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整体网络服务。

根据《计划》,要用5到10年时间,形成下一代互联网自主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建成全球规模的IPv6商业应用网络,实现下一代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应用,成为全球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

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是由国际互联网标准化组织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v4的下一代互联网核心协议,对过渡、路由、网管、传输、安全等已有比较成熟的标准。

全面推进IPv6对我国互联网的建设发展有何重要意义?IPv6具有哪些显著优势?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又将带来哪些改变?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做出了解读。

“地球上每一粒沙都分配到一个IP地址”

IPv4地址是全球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IP协议,IPv4采用32位地址长度,全球可用的IPv4地址只有大约43亿个。随着IPv4地址的告罄,全球互联网发展面临着挑战。而IPv6地址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其地址容量达2的128次方个,使得IP地址空间接近于无限。

2的128次方相当于地球上每一平方米能分布10的26次方个地址,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建平曾打过一个比方,称这一数量级好比“地球上每一粒沙都分配到一个IP地址”,因此从数量上来说,IPv6的地址容量接近于无限。

邬贺铨表示,截至今年6月份,中国固网网民数是7.51亿,移动互联网用户7.24亿,但IPv4地址是3.3845亿,平均每个固网网民人均IPv4地址只有0.45个。

“可以说,我们的IP地址资源是严重匮乏的,不但限制了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还给安全管理带来了难度。”邬贺铨解释,“目前我们的IP地址是动态分布的,无法实现地址与计算机,或者地址与人的一一对应。但到了IPv6时代,有了足够多的地址,每个人一个地址,我们就可以实现实名制,网络安全管理能力就提高了,比如像网络诈骗追溯的难度会大大降低。”

充足的IP地址还将加快合并推进物联网的真正到来。邬贺铨表示,到了万物互联的时代,对于网络地址的需求会出现爆发式增长,因为需要联网的设备数量是远远多于人口数的。因此发展IPv6能够为物联网的普及打下基础。

正在争取IPv6根服务器在中国落地

“我们国家在探讨IPv6建设过程中,提出过要增强主根的部署。不过尚不明确主根最终能否以及有多少可以建在国内。”邬贺铨向澎湃新闻记者指出。

据11月28日新华社的报道,由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牵头发起的“雪人计划”,已在全球完成25台IPv6的根服务器架设,中国部署了其中的4台,打破了中国过去没有根服务器的困境。

根服务器的作用相当于管理互联网的主目录,访问任何互联网资源的时候,都需要访问根服务器。根服务器对互联网域名具有解释权。

通俗来讲,人们在访问网站时输入的是网站的域名,譬如百度为www.baidu.com,每一个域名会有对应的IP地址。访问网站时,浏览器需要把域名转化为对对应IP地址的请求,最后经过根服务器引导,访问该域名所在的服务器。根服务器在其中的作用就是负责翻译——将域名指向IP再返回到请求访问的电脑上。

在IPv4协议中,全世界的根服务器共有13个,主根部署在美国,另外12个辅助根中,美国占了9个,英国、瑞典、日本各占1个。这样的分配方式就意味着我们每访问一个网站,信息都要在美国绕一圈。

而到了IPv6根服务器的数量则可以扩展到25个,使得更多国家将有机会架设根服务器。对此,邬贺铨表示,一旦拥有根服务器则意味着中国在顶级域名上获得了解释权,而在过去这一解释权主要在美国手中。

不过,邬贺铨也指出:“IPv4的根服务器对IPv6的根服务器依然拥有解释权,所以即便未来中国有了IPv6的根服务器,也不意味着中国就能起到主导作用。但由于IPv6协议下,IP地址数量接近无限的特点,这将打破现在地址资源分配的格局,未来将可以实现自由取用。”

邬贺铨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为了更好地定位用户,我国还将编写一套IP地址的分配规则,目的是让IP地址生成有规律可循,“就像电话和手机号码的分配,比如我们现在通过区号,或者手机号码的号段就能判断出该号码属于哪个区域、哪个运营商、哪个年代等,未来IP地址的分配也会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管理。”


名称栏目:院士详解推进IPv6规模部署:要在顶级域名上获解
网页路径:http://pcwzsj.com/article/cppe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