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行业“拐点”创业的“局外人”

创业,要踩在风口之前。

9月17日报道(文/林京)

祁门网站建设公司创新互联建站,祁门网站设计制作,有大型网站制作公司丰富经验。已为祁门上1000家提供企业网站建设服务。企业网站搭建\外贸营销网站建设要多少钱,请找那个售后服务好的祁门做网站的公司定做!

2017年11月,《资管新规》的发布引起行业地震。至此,投资机构进入了漫长的资本极夜,跟风的热钱退去,理性的长钱随之开始进入,个人LP在高认知门槛的市场中逐渐退出,机构LP开始活跃,属于母基金的时代正式到来。

彼时,陈能杰正投身于一个项目基金的募资,因为遇到银行自查,最终以失败告终。风起于青萍之末,一些细微的“声响”都在暗示着这个行业将迎来变革。

也就是《资管新规》发布的“前夜”,陈能杰和张予豪相遇在一个小院子,一拍即合,决定创立《母基金周刊》。

“就像是当行业开始变天的时候,你发现了一把雨伞。”《母基金周刊》创始合伙人陈能杰说,我们创业背后的天时还是以政府引导基金、母基金为代表的机构化LP的发展大趋势,“春江水冷鸭先知,新规的出台,加速了创业的进程。”

《母基金周刊》的出现,对当时行业来说,可谓是恰逢其时。彼时,LP和GP之前存在着严重的信息鸿沟,急需第三方资本服务机构来进行对接。

公司成立背后,也基于两个现象:一是,2014年到2015年,政府引导基金井喷式发展,“新玩家”的出现意味着会出现需求增加,但供给不足的局面;二是,2017年10月,母基金这三个字在百度指数里面的热度达到了高点。

如今陈能杰总结起来,认为创业的时间要踩在风口之前。扎根在母基金这样一个“一米宽、十米深”的细分赛道,如何做深、做专,是他和团队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局外人”突破行业痛点

创业初期,由于陈能杰和其他三个合伙人都没有在母基金行业工作的经历,有时会受到外界误解。

但陈能杰觉得,有时候,去服务和改变一个行业的人,往往可能就是一个外行人或者说是一个野蛮人,他们更可能打破一些固有的思维和认知,去突破这个行业一些事情。“更何况,我们四个其实都曾在投资行业产业链的上下游,有过工作的经验和经历。”

从自媒体先切入,是一个成本低、反馈快的测试验证创业的方法,也是人才汇聚和资源连接的有效入口。对母基金感兴趣的人主动找到他们进行对接,有的成为公司团队成员,有的成为特约作者发表内容,有的进行业务合作,用陈能杰的话说,市场开始推着公司往前走,也极大降低了创业成本。

媒体、社群和服务围成一个“篱笆”,让《母基金周刊》把这个细分赛道牢牢占据住。

作为母基金preA轮投资方,雄厚资本合伙人王周辉也是通过一篇文章,与陈能杰结识,并进行投资。

2017年,资管新规出台之后,王周辉十分关心行业动态,便去搜索一些行业相关文章了解,恰好看到一篇公众号转载的文章来源是《母基金周刊》。通过公众号留言的方式,王周辉与之取得联系,那篇文章是《母基金周刊》的第三篇文章,是由陈能杰主笔。

从股权回报上来看,媒体并非是回报特别大的一类项目,王周辉说,之所以选择投资,结缘于其内容,最重要的是认同其创业方向,“周刊所做的事情是连接GP、LP,它最早成立的时候,作为一个专业媒体呈现,在研究能力和选择的细分方向上,我们很感兴趣。”

切对赛道,也确实让这家企业在融资之路上相对顺利。

去年6月,《母基金周刊》宣布完成A轮融资,截止目前,《母基金周刊》共获得以太资本、清科创投、五岳资本、梅花创投、华映资本、德同资本、雄厚资本、初心资本、清泉石资本、云启资本、老鹰资本、险峰、翔谷投资、凯思博、建发新兴、国都创投、征和惠通以及某国内顶级母基金共18家机构投资。

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的“三分钟投资决策”,也给陈能杰留下深刻印象。“(吴世春)就问你们想干什么事情,大概就交流几分钟之后,就决定投我们了,真的是很传奇那种。”

不过,陈能杰也坦言,早期投资还是看人,本身吴世春对创始团队成员有一定了解,其次与他本身所在行业接近度较高,“他可能会觉得说,多一个像我们这样的机构,对行业的生态有帮助。”

对管理团队的思考

《母基金周刊》从媒体开始创业,历经三年,逐步成长为投资行业服务平台,其中历程并非线性,充满了曲折。陈能杰认为,无论是快速发展或者是业务受阻,背后隐藏的都是人的问题。

在这个行业里,没有工厂、没有重资产,从融资、业务拓展到线下活动,所有的一切,全部是跟人打交道。而人既是推动发展非常重要的主观能动性因素,也是最不可测量的要素。

“我所有的快乐和痛苦都是跟人相关。”陈能杰如此感慨道,“快乐地方在于,团队成员从各个角落里面来到你的身边,进入这个团队里面,跟你并肩作战。但在早期业务开疆拓土时,也经常出现团队彼此不对付、骨干离开,项目发展受阻的情况。”

对创业者来说,所踩过的坑或者挫折,到最后都会转变成一种“财富”。从精益创业角度讲,陈能杰觉得,这也并不完全是坏事,团队摩擦等负反馈,也让公司在短时间内验证一些业务拓展上是有问题的,未来的战略规划更加清晰和坚定。这比短时间内带来营收更有价值。“就像是离过一次婚,你就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婚姻一样。”

剥离掉创业者这个身份,陈能杰更像是一个文人的状态,平常喜欢阅读,写点书评,翻译诗歌,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内心感性、丰富,也喜欢宅的状态。“喜欢诗歌,读诗写诗在七八十年代,是一个非常流行的事情,但是现在这样的爱好也许显得有些另类。”谈到此处,他也忍不住自我调侃道。

“创业者也可以是人文气息的,对吧?”随后,他又补充道,对这个话题也突然感起兴趣。

不过作为公司的CEO,在管理团队成员上,显然需要他更多地去“走”出去。团队成员难免认知不统一,有效沟通是一门必修课。过去,更专注于做事,比较理性的陈能杰也坦言,由于经常在公司“唱黑脸”,说话也比较直,不够感性,团队管理不够有温度和技巧,团队成员可能也对自己存在一些误解。

现在,在管理上,他腾出更多的精力放在团队沟通上面。每季度,《母基金周刊》合伙人都会举行一次“打脸会”,彼此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每次都挺狠的,大家发自内心的相互提意见,希望对方成长。”此外,陈能杰认为,认知的转变需要时间,因此也要多一些耐心。

“团队的摩擦与冲突,外部都觉得我们好像就要崩那种感觉,但其实我们内部都知道,通过不断沟通、磨合,大家的默契度是越来越高。”陈能杰说。

有趣的是,陈能杰介绍,公司还专门设立了诸如「郁闷假」、「亲子假」等,员工每个季度有一次申请机会。“比如你心情不好,那就可以请假不来上班,不然来了也会影响别人。”在他看来,好的管理是不需要管理的,最好是不要有那种条条框框制度,只要约束好红线、底线。

日语里有个词“ikigai(生き甲斐)”,译成中文就是「活着的意义」或「生存的价值」。在管理上,《母基金周刊》在注重团队成员的业务能力之外,也去挖掘他们的内在动力。

在他看来,人由共识而凝结成组织,从而朝着共同的方向发力。中国的整个私募股权市场在拐点、在转型期,在已经拥有天时、地利两个因素之外,需要把“人和”做好。

“头部策略”与打破边界

随着整个机构LP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多,对市场来讲,会逐渐进入到一个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但整个私募股权市场其实是非常分散的,没有头部、没有老大,未来机构努力的竞争方向就要成为行业某个领域或者特征的头部,成为产业的组织者。

陈能杰认为,“头部策略”是很重要的竞争思维,要聚焦、要找准赛道,然后提前布局,组织行业的资源,形成组合拳的打法。同时迅速找到锚点,形成头部,成为这个行业的组织者、掌握话语权。“未来只有那些具备全球视野、能够跨越双边市场、能够超过行业认知的头部机构LP与GP才能生存。”

“当寒冬来临的时候,小船相对容易调头。线下业务受影响之下,也加快《母基金周刊》的转型的进程。”同时,他也认为,往往寒冬或者危机过后,也是行业开始整合的一个起点。

未来,《母基金周刊》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专业化。作为一个三方服务机构,去提供更加专业的见解、资讯和服务,而不仅仅是浅层次的对接、传播。比如,基金份额转让是很复杂的交易,更加有技术含量;二是头部化。能不能服务头部机构,服务他们的门槛很高,要求也高,具备给头部机构创造价值,并被认可。三是国际化,公司的使命是“助力卓越投资机构全球化发展”,从一开始就希望站在全球的视野里面服务行业,所以坚持双语内容,计划在全球做活动,提供双币的募资服务等。

此外,陈能杰认为,过去的二十年中国投资机构最关注的都是退出怎么快、某个投资项目怎么牛、规模有多大。而未来二十年则会不一样,从求数量、求速度向求质量、求精细化耕耘演变。结合哈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提出的“软实力”,来展开我们要助力投资机构做的事情。未来,《母基金周刊》的业务地图,也是提升投资机构软实力。

“孵化的小鸟刚开始用嘴巴把壳啄出来一个小孔,再把这个小孔变大,足够大的时候,才能破壳而出,才能跳出生存的边界,走到新的天地里面去。”在母基金周刊2020新年致信中,陈能杰以「临界生长的力量」为主题发表文章,“生长一定会有阻力,但要聚集力量,形成压强,打破边界,然后才能看到新天地。”


新闻名称:在投资行业“拐点”创业的“局外人”
文章地址:http://pcwzsj.com/article/cpcgg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