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什么(棉花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棉花,锦葵科棉属植物,英文名cotton。棉花其实不是“花”,而是花凋谢后的果实——棉桃(也叫棉铃)里保护种子的絮状纤维。这种絮状纤维,经过简单加工后即可纺纱织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野生棉种类繁多,不过其中只有四个种被人类长期选择、驯化和栽培,它们是:亚洲棉(G. arboreum)、非洲棉(G.herbaceum)、陆地棉(G.hirsutum)和海岛棉(G.barbadense)。一般认为,这四个棉种的原产地都不在中国,而是在数千年的历史时期内,相继传入中国。

专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做网站成都网站制作服务,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的三站合一,更高效的管理,为中小企业南湖免费做网站提供优质的服务。我们立足成都,凝聚了一批互联网行业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千余家企业的稳健成长,帮助中小企业通过网站建设实现规模扩充和转变。“木棉”从西来

在棉花没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贵者是丝,平民百姓则以麻、葛为主。在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地区,也有用木棉纺纱织布的传统。

木棉(bombax ceiba),木棉科木棉属,又名英雄树、攀枝花等,是一种比锦葵科的棉花高大得多的落叶乔木。木棉开花结桃后,也有像棉花一样包着种子的絮状纤维,但是纤维比较短,又缺乏韧性,一般认为不适合作纺织原料,只能作枕头、被子的填充物。不过很多农史专家认为,在历史上木棉纤维也曾被手工织成布,比如西双版纳的傣族同胞,就曾用木棉织成锦,史书上称为“桐锦”。之所以叫“桐锦”,可能是因为古书中也称木棉树为“梧桐木”“白桐木”。有趣的是,古书中经常出现的“木棉”一词,大多数时候指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棉花”,而且一开始指的是最早传入我国的非洲棉。

非洲棉又名草棉,原产于热带非洲,种植历史很久远。考古学家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非洲棉及其纺织品逐步外传,经埃塞俄比亚、埃及、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希腊传至中亚地区。考古学家在中亚古城撒马尔罕的古墓中,就发现了公元前10世纪左右的非洲棉种籽。

非洲棉大约于公元3世纪前后传入我国新疆。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高昌时期的墓葬里,除发掘到一些棉织品外,还发现了一张北魏和平元年(460年)的借贷棉布契约。契约讲到,一次借贷棉布60匹,可见当时的高昌棉布已在市场上流通。此外,在新疆民丰县大沙漠里的东汉古墓中发掘出大批棉织物,在吐鲁番晋墓中发现有着精致的几何图案的棉织品和穿布衣布裤的人俑,还有炭化棉籽,经鉴定为非洲棉。此外,叶尔羌、喀什噶尔、和田等地也很适合种一年生的非洲棉。元代《马可波罗行纪》中说,成都app软件开发公司喀城植棉很多,以生产棉织而驰名;叶尔羌人民庶饶,棉产甚丰;和阗(今新疆和田)家给户足,棉产特丰,会织兰红相间的条纹布等。

非洲棉可能在唐朝时已经通过河西走廊传到黄河流域了。晚唐韩鄂著《四时纂要》三月篇第74条有“种木棉法”一节,是我国最早记载棉花种植的农书,所述的是唐朝渭河和黄河下游的植棉技术。这里所说的“木棉”,应该就是从西路经新疆传到内地的非洲棉。

当然,在唐朝,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珍贵之物。比如说,成都app软件开发公司中唐时,贾昌“行都市间,见有卖白衫白疊布,行邻比廛间。有人禳病,法用帛布一匹,持重价不克致,竟以幞头罗代之”。由此可见油棉布织成的“白疊布”在当时是很珍贵的,以致“持重价不克致”。唐代不少名人留下了吟诵这种珍稀物品的诗句,如杜甫有“细软青丝履,光明白氍巾”。

在宋代,似乎没有什么资料可以证明非洲棉的种植范围向南推进。但由于西域同宋人贸易往来频繁,应该有西域产棉布进入内地市场。

到了元朝,由于元世祖忽必烈“奖励农桑”的政策,推动了非洲棉的种植。公元1273年,元朝颁布《农桑辑要》一书,内有“苎麻本南方之物,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苎麻艺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木土无异,二方之民,深荷其利。”可见当时大力提倡种植的就是“西域所产”的非洲棉。

由“木”变“草”的“吉贝”

亚洲棉起源于印度河流域,原为多年生木本棉。1928年,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亨支达佛(Moheniodauo)发现了距今4500年的棉布标本。经过专家研究,确定是用亚洲棉织出来的,而且织造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古希腊著名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500年在印度旅行时,记述了那里种棉花的情景:“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大约在这个时期,棉花和棉布传播到了地中海沿岸一带,欧洲人形象地称棉花为“植物中的羔羊”。

与此同时,亚洲棉也从印度河流域向东传播,经越南、柬埔寨等地传到中国。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籍《尚书禹贡》中说:“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这里所说的“岛夷”,指海南岛的居民;“卉服”,通常被认为是用棉布做的衣服。

到了西汉以后,关于海南岛民用棉花织布的记载就不绝于书了。最晚在公元前1世纪,海南岛人民已经能够用棉花织布了。此外《蜀都赋》《吴录》《华阳国志》《南州异物志》等古籍中都提到“吉贝”,其实是梵文(印度古文字)棉花Karpasa的译音。至今,广东番禺农民土话里仍把棉花称作“吉贝”,海南黎语称整株棉花为jibei(吉贝),称絮棉为bei(贝)。

西汉时,亚洲棉经海南岛传至气候温暖的广东、广西和福建南部等地(当时通称为“越布”),继续向北推进却经历了漫长时间,直到宋代才推广到长江流域。到了元朝,亚洲棉已在长江流域广为种植了。到了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法令的形式强行推种棉花:“凡民田五亩到十亩,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植棉成为国家战略。

从“黄婆婆”到“南京布”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这首民谣中的“黄婆婆”,就是中国棉纺织发展历史中的重量级人物黄道婆。亚洲棉经海南北传到长江流域后不久,海南较为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也传了过来,而黄道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黄道婆(1245-1330年),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徐汇区)人。相传她幼年时在故乡给人家做童养媳,因不堪虐待逃亡至海南岛(一说可能是被拐卖到海南岛的)。在海南岛期间,她向当地黎族人民学会了一手精良的棉纺织技术,元朝元贞年间(1295-1296年)重返故乡,把黎族的一套比较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带到了回来,并进行了革新。黄道婆总结的手工棉纺织技艺,从她的家乡乌泥泾传至松江全府,进而传遍整个江南。元、明、清三代约600年,以松江府为中心的江南棉纺织业独步全国,成为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有“衣被天下”之称。当时流传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在嘉善县)”的谚语。据学者估计,明清两代松江地区(包上海、华亭、青浦等县)的棉花种植面积大约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年产棉布4000万匹以上。不仅松江府,苏州、杭州、常州、镇江、嘉兴、湖州也都得此泽福,“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

更重要的是,这些棉纺织品作为商品来销售,无疑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松江棉织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还大量地通过当时成都网站改版公司的通商口岸广州销往欧洲等地。世界近代贸易史上鼎鼎大名的“南京布”(Nanking Cotton或Nanking Cotton Cloth),其实并不是特指南京一地出产的棉布,而是泛指以南京为中心的南直隶广大地区生产的棉布——当然松江最为重要。明代南直隶的范围非常大,包括现在的江苏、安徽、上海等广大地区。到清代时,虽然南直隶被拆分成江苏、安徽两省(后来又单独拆分出江宁),但人们仍习惯于把这广大地区称为“南直隶”。据研究,出口到欧洲的“南京布”,在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里都是叫“松江布”的,后来英国商人才把它改成“南京布”的。1786年,“南京布”的外销量达37.202万匹;1795年,出口增加到100.5万匹。成都定制网站高的年份是1819年,多达330多万匹。

据说“南京布”带有淡淡的紫色,所以也称“南京紫花布”(nankeenbosom)。有人以为紫花布是用一种天然紫色的棉花织成的,这有点望文生义。其实,松江布本色是白色或接近于白色的淡赭色,只是染上天然的植物染料后才变成了淡紫色。这种染料不易褪色,所以表面看起来好像是自然天成的。“南京紫花布”远销欧洲,因为轻薄透气,亲肤性强,在欧洲被广泛使用,女士的内衣、长裙,男士的裤子都大量地用南京紫花布制作。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笔下的“小资”女人包法利夫人,穿着南京布的裙子,让浮浪子弟莱昂见了心旌摇荡;而大仲马笔下的基督山伯爵,则穿过“南京紫花布”的裤子。

不过,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用新发明的纺织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不论是性价比还是质量,都逐渐超过了中国的紫花布。到1831年,中国棉纺织品贸易首次由出超变为入超,手工终于败给了机器——“南京布”在世界上的称雄地位也就随风而逝了。

现在中国所种的棉花,绝大多数都是源于美洲中部的陆地棉。考古学家认为,美洲印第安人种棉花的历史至少也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大约于17世纪初从墨西哥引入美国南部。种棉花使美国南方的种植园主大发其财,而这种财富建立在黑人奴隶的血汗之上。棉花间接影响到世界史上最肮脏的奴隶贸易,也引发了以解放黑人奴隶为主要目的之一的南北战争。

陆地棉传入中国,最早的记载是1865年,一位英国商人首次在上海试种陆地棉。

1915年,金陵大学农科开始从事陆地棉的引种与驯化工作。原来中国普遍种植的亚洲棉和非洲棉,则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作为世界上成都做网站的植棉国家之一,我国种植的棉花,99%为陆地棉。

《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

苏生文 赵爽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年出版

来源:紫牛新闻


名称栏目:棉花是什么(棉花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文章网址:http://pcwzsj.com/article/chedp.html